在全国高校管理体制改革中,国务院决定华北电力大学继续由国家电力公司举办和管理,是隶属于国家电力公司的唯一一所大学。为切实抓住机遇,加快华北电力大学的发展,根据全国高等教育发展形势,结合学校实际,特制定华北电力大学“十五”发展计划。
一、“九五”期间学校发展的基本情况
“九五”期间,我校在原电力部和国家电力公司的领导下,在兄弟单位特别是电力企业的大力支持下,在全校各级领导和广大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学校的教育事业进入了一个较快的发展时期,各方面工作都取得了可喜的进步。目前,学校已发展成为一所专业设置比较齐全,教学科研条件比较完备,以本科教育为主,硕士、博士研究生教育层次兼备,并与高等函授等成人教育协调发展,以工为主兼有理、文、法、经、管多个学科门类,具有鲜明的行业特色,面向社会服务的多科性全国重点大学。
(一)全面超额完成人才培养计划
“九五”期间,学校全日制普通高等教育(下同)共招收学生12929人,其中本专科生11901人,研究生1028人。特别是1999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以来,招生规模迅速扩大,本专科生招生数以平均增长率40%以上、研究生以60%以上的速度增长。至2000年,在校生总数达10423人(保定校部5675人、北京校区4748人)。与1996年相比,在校生规模扩大了37.8%(本专科生和研究生分别扩大了35.5%和75.1%)。全面超额完成了“九五”期间学生规模发展计划(详见下表)。“九五”期间,学校成人高等教育招收8966人,为电力企事业举办各种培训253期,培训各类技术人员13892人次,推动了电力生产的科技进步,学校也已发展成为培养电力高级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重要基地。
在人才培养质量方面,学校始终坚持以更新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为先导,以适应社会经济的改革与发展为方向,以提高教学质量为中心,不断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和水平。“九五”期间,我校毕业生就业一次签约率一直稳定在90%以上,应届毕业生考研率年年上升;本科生在参加全国英语四六级统考中,四级通过率达到了96.68%,六级通过率为38.8%;我校学生参加全国和地方各种竞赛,共获得全国特等奖2人次、一等奖1人次、二等奖12人次、三等奖18人次,获得省级一等奖6个、二等奖20个。
(二)加强了学科专业建设
“九五”期间,国家电力公司对我校的“211工程”建设给予了大力的支持。5年来累计向学校下拨重点建设项目经费9570万元,用于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和教育基础工程项目建设。目前,学校的重点建设项目已经从1995年启动时的3个部级重点学科,发展到现在5个部级重点学科、2个省级重点学科、3个部级重点实验室和1个国家电力公司立项建设的部级重点实验室;学校确立的7个标志性建设项目也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211工程”建设带动了学校各学科专业的发展。学校博士学位授权点由1996年的3个,发展到现在的7个,增加一级学科博士学位点1个;硕士学位授权点由1996年的10个,发展到现在的17个;电气工程学科获准按一级学科招收培养研究生;可在六个工程领域招收工程硕士。本科专业由1996年的19个,发展到现在的36个。今年初,经国家批准,我校可在电气工程学科设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三)科学研究和学术交流取得明显成果
1995年以来,学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9项、国家“863”项目1项,国家高科技“攀登B”计划项目1项,教育部回国优秀年轻教师基金4项、国家电力公司重点科技项目与青年促进费项目60余项、省级博士学位青年基金4项。共获科研经费9531万元,比“八五”期间的5300万元翻了一番。在这些项目中,获国家级科技进步奖3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34项、鉴定科研成果53项。公开发表论文4300余篇。
1995年以来,学校先后接收来自日本、韩国、挪威、巴基斯坦等国长短期留学生36人;同英国伍尔弗汉普顿大学、莫斯科动力学院、日本东北大学等10个国外高校、公司签署了校际交流协议或建立了学术交流关系;学校共派出国学习、考察人员300多人次,聘请了150多位外国专家学者,来校开展讲学、学术交流或进行合作研究工作。
(四)师资队伍建设得到加强,队伍结构有所改善
“九五”期间,我校的师资队伍建设以着力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优化队伍结构,提高办学效益为主。目前全校教职工2348人,在编专任教师935人,生师比从1995年的7.9:1提高到2000年的13.8:1。教师中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的人数占教师总数的比例,由1995年的35%(博士为2%)提高到2000年的48%(博士为8%);博士生导师由1995年的5人增加到2000年的38人。
(五)高新技术产业取得一定成绩
高新技术产业依托学校学科专业的优势,利用科研成果大力开发高新技术产品,如:仿真机、微机保护系列装置、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控制设备等等。“九五”期间,学校所属高新技术产业和学校控股、参股的高新产业销售收入共计20168万元,实现利润1388.7万元,上缴税金1685万元,上缴学校1027.1万元,不仅为改善学校办学条件做出了一定贡献,而且,还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推动了电力科技的进步。
(六)加大了经费投入和基本建设力度
“九五”期间,学校各类经费总投入88628万元(详见表1),其中,国家事业拨款25491万元,占28.8%;国家电力公司共向学校投入41124万元(含小型基建拨款16805万元,详见表2),占46.4%;学校事业收入22013万元,占24.8%。“九五”期间共完成建筑面积129679平方米,北京校区完成征地100亩,在建工程30000多平方米。目前,学校校舍建筑面积已达429229平方米,固定资产达40295万元。
(七)加强了党的建设、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
五年来,学校党委以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总书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围绕学校中心工作,加强了党的建设、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学校连续获得“电力部双文明单位”、“河北省文明单位”、“北京市精神文明单位”、“河北省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学校”等荣誉称号。
二、“十五”发展计划的基本指导思想和主要原则
(一)基本指导思想
“十五”期间学校工作的基本指导思想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论述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国家电力公司“科教兴电”战略方针,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电力事业发展的需要,转变思想、更新观念,以加快发展为主题,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主线,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科研水平和办学效益为目的,立足行业、服务地方、面向全国,全面提高办学水平,增强办学实力,努力为社会经济进步和电力事业改革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二)主要原则
1、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两个文明”一起抓,使我校培养的各类人才都能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面对新世纪高等教育良好的发展机遇和严峻的挑战,既要有求真务实和艰苦创业的精神,更要有开拓胆识和创新意识,使学校各项事业在世纪初有一个大的发展。
3、坚持走以内涵发展为主的道路,突出质量意识,突出办学特色和优势,扩大规模,保证质量,优化结构,提高效益,追求质量、规模、效益的协调发展。
4、以人为本,三足鼎立,大力提高人才培养、科学研究、高新技术产业的水平和质量,为把学校建成研究型大学奠定坚实基础。
5、大力提高办学层次。在积极发展本科教育的同时,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开展国际合作办学,拓宽留学生教育渠道,培养国际化高层次人才,以满足电力行业和社会经济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扩大学校在国际上的影响。
6、按照原电力部确定的“三不变”原则,继续推进“211工程”建设,争取列入国家“211工程”二期建设,正式进入“211工程”建设大学行列,以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的建设为重点,带动和促进其它各项事业的发展。
7、充分发挥两地办学的优势互补作用。在认真总结两地办学经验的基础上,既要发挥保定校部办学基础较雄厚、办学成本较低的优势,又要充分利用北京校区在人才、信息等方面的有利条件,统筹规划,形成合力,各有侧重,协调发展。
8、多渠道筹措办学资金,保证经费投入。进一步拓宽投融资渠道,多方面筹集办学资金是今后高校发展的必然趋势。“十五”期间,我们要在上级补助略有增加的基础上,加大自筹资金力度,使办学经费有明显增长。
9、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在确保安定团结的前提下,深化改革,加强管理,以改革促发展,向管理要效益。
三、主要发展目标
(一)总体目标
“十五”期间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进一步扩大办学规模,提高办学层次,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拓宽学科专业覆盖面,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科技水平、管理能力、办学效益和综合实力。形成以电力科技为特色,以工学门类为主体,工、理、管、经、文、法综合协调发展,一些学科在国内处领先水平,具有鲜明行业特色的教学科研型、多科性、开放式的全国重点大学。
(二)办学规模
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以后,高等教育进入了高速发展阶段。根据教育部有关数字测算,“十五”期间,全国年招生增长率约为13%-14%;根据河北省教育事业“十五”规划提供的数字,河北省在“十五”期间招生增长率年均为15%左右;北京邮电大学、燕山大学等兄弟院校“十五”规划的招生增长率均在15%以上;根据国家电力公司对人力资源需求的预测,由于科技进步的作用,电力系统的总从业人员将有所减少,但专门人才占职工总数的比例将不断增大,“十五”末到“十一五”期间,电力行业对各种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需求将达到新高。而“十五”末和“十一五”的高层次技术人才的培养阶段,恰在“十五”期间,因此,学校在“十五”期间要适度扩大规模,为电力事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根据高等教育的发展形势和电力行业对人才的需求情况,考虑学校实际情况,按照保定校部和北京校区各有侧重、协调发展的原则,全校本专科生的年招生增长率暂定为年均10%,低于全国平均水平3-4个百分点;硕士、博士研究生的年招生增长率根据我校近两年来研究生招生的增长率(去年100%、今年42%)和教育部有关精神,参照全国平均增速,暂定为年均递增32%,比全国平均增速(30%)略高。根据此增长率,到2005年我校在校生将达到24100人,其中本专科在校生20100人(校部13000人、北京校区7100人)、研究生4000人(校部1500人、北京校区2500人)(详见下表)。工程硕士在校生将达到2300人。
(三)办学层次
进一步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拓宽专业覆盖面,加强学位点建设,增加博士、硕士等授权点数量,努力提高办学层次,以适应电力行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具体指标为:
(四)科研和学术水平
“十五”期间,学校科技工作要紧紧围绕电力科技进步,重点发展电网技术、大型骨干电厂调峰调频技术、洁净煤发电技术、电力环保技术和电力电子信息技术等,力争在“十五”期间内完成省部级以上纵向科研项目250项以上,纵向科研经费达到3000万元,横向科技项目经费达到17500万元,鉴定、验收、推广技术成果150项,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40项,出版著作250部,发表论文5000篇(其中被国际检索工具收录达到300篇),我校整体科技实力、学术成就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形成综合性知识创新与技术创新园区。
(五)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建设目标
继续建设好已有的5个部级重点学科、3个部级重点实验室和2个河北省省级重点学科,力争有1-2个学科进入国家级重点学科行列;形成1-2个国家级研究实验基地;对立项建设的1个部级重点实验室,争取通过国家电力公司验收,转为部级重点实验室。同时,积极创造条件,力争再建设4-6个省部级重点学科,2-3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
(六)队伍建设目标
“十五”期间,努力建设一支以著名专家教授为核心,以学科带头人为龙头,以优秀中青年教师为骨干的素质优良、充满活力的师资队伍。到2005年,争取拥有院士3-5名,学科带头人50名,优秀中青年教师300名。到2005年,生师比达到16:1,教师占教职工总数的比例达到60%,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的教师达到教师总数的80%,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达到教师总数的30%。加强党政管理队伍知识化、专业化、年轻化建设,培养一批既熟悉教育教学规律又具有现代管理观念、方法和技术的高素质管理人才。(详见下表)
(七)基本建设
1、校园面积
根据学校拟定的发展规模和原国家教委颁布实施的《普通高校建筑规划指标》的规定,到2005年,我校用地面积应达到1952亩,除去现有的860亩(校部529亩、北京校区331亩),还需要征地1092亩,其中校部637亩、北京校区455亩。考虑到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发展需要,十五期间决定征地840亩,其中校部500亩、北京校区340亩,使校园面积达到1700亩,以基本满足教学科研的需要。
目前,校部二校区周边向东、向北方向,尚有1100多亩空地,保定市已将其正式规划为教育科研用地;北京校区周围也尚有空地。因此,两地均具备征地的可能性。为了促进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现在河北省和保定市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高校征地优惠政策。若近期征地可在配套费、土地补偿费、人防结建费、电力增容费等方面给予不同程度的减免;北京市也有相关政策。根据优惠后的政策测算,保定征地费用大约为11-12万元/亩,北京为26万元/亩。学校拟采用上级补助和学校自筹相结合的办法筹集征地资金。
2、基本建设目标
根据学校计划的招生规模和原国家教委颁布实施的《普通高校建筑规划指标》中的有关规定,对教室、图书馆、实验室、风雨操场、会堂、学生宿舍、校系行政用房、附属用房等进行了测算,到2005年,共需建筑面积约350000平方米(校部约210000平方米、北京校区约140000平方米)。考虑学校的实际情况,“十五”期间拟安排基建项目共250000平方米(校部150000平方米、北京校区100000平方米)。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深化,“十五”期间将吸收部分社会资金用于学生生活区建设,据测算,国家投资的基建项目约170900平方米(详见表1),社会参与投资的基建项目约79850平方米(详见表2)。随着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和教育事业的发展,学校的教育事业收入也将有部分资金用于基本建设。
(八)资金投入
“十五”期间,学校共需各项资金约164254万元(教育事业经费99250万元、基建及征地费65004万元)。其经费主要来源为:财政拨款约52785万元,占32.1%;国家电力公司补助经费约46800万元,占28.5%;学校自筹经费64669万元,占39.4%。财政拨款主要指国家对教育事业经费的投入,按生均4900元/年计算;国家电力公司对学校的投入,既包含了列为国家小型基建项目的拨款,又包含了教育事业补助、重点建设经费、基建补助和征地投入等,其总额比“九五”期间总投入增长了13.8%。学校自筹经费中,学费、住宿费收入约47000万元,科研、校产、培训收入约8000万元,社会赞助、社会投资及其它收入约10200万元。
四、重点工作和主要措施
(一)加强学科建设,优化专业结构
根据社会、电力行业和地方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按照“科学、拓宽、提高、发展”的原则,加大调整和优化学科专业结构的力度,使我校学科结构从目前的以工、理、管为主向实质性多学科、从传统学科向新兴交叉学科方向拓宽和发展。
1、保持现有特色,重点发展已有优势学科。对学校现有的电气工程、热能与动力工程、自动化等具有显著电力行业特色的优势学科重点发展,加大其在高水平的科技研究、高层次的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力度,拓宽专业面,使这些优势、特色学科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水平。
2、积极发展面向社会、行业和地方经济的专业学科。要把社会、行业和地方的经济发展需要作为学科建设的基本点,积极发展环境工程与科学、机械工程及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英语、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等面向社会、行业和地方经济发展的专业学科,使这些学科成为有一定影响的骨干专业学科。
3、加速发展新兴和交叉学科。对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光信息科学与技术、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工业设计、电子商务等一批新兴交叉学科,要追踪学科发展的前沿,充分考虑迅猛发展的社会需求,抓住机遇,加速发展,为学校的发展拓展空间、增加后劲。
4、稳步发展支持其他学科发展的支撑性学科。数学、物理学、文学与艺术、教育学、社会学等支持其他学科发展的学科,是高等教育的基础,要稳步发展这些支撑性学科,并进一步提高这些学科的实力,为扩大办学规模、提高办学水平,打下坚实基础。
(二)努力提高办学层次
1、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把研究生教育规模的扩大和教学质量的提高,作为“十五”期间学校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继续拓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领域,进一步加强学位点建设,增加博士、硕士授权点;积极创造条件,争办MBA、MPA,扩大研究生教育规模。同时,加强教学管理和课程建设,提高研究生教育的教学水平,满足电力工业和社会经济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
2、适度发展本科教育。“十五”期间,在积极扩大办学规模、增加专业数量、拓宽专业内容的同时,注重本科生的培养质量,加大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力度,提高大学生的全面素质,增强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进一步采取措施,提高我校学生考取研究生和读取第二学士学位或取得辅修专业证书的比例。
3、稳步发展成人教育。“十五”期间,我校的成人教育要在强化管理和提高质量的基础上,重点发展本科教育和继续教育,积极开拓培训市场,为行业和地方培训高级人才。要面向教育社会化和实施终身化教育的需要,利用一切高科技手段,拓展教育空间和服务内容,大力推进远程网络教育和多媒体教育。依托电力通讯网络和校园网,积极进行网络的开发和研究等工作,开办远程教育,组建网络大学,努力成为电力行业网络远程教育中心和电力系统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基地。
4、提高外国留学生的教育层次。积极探索招收外国留学生的渠道,扩大外国留学生的类型和数量。“十五”期间,开始招收硕士、博士研究生,并逐步扩大规模,提高我校外国留学生的教育层次。
(三)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1、深化教学内容改革。按照“通识+专业”的培养模式,继续推进1+2+N的课程体系改革。公共基础课按学科门类(一级学科)统一设置,打好自然科学基础和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基础课教学要根据因材施教的原则,设置为不同的模块,实施分层次教学;技术(专业)基础课按二级学科类设置,增强学生的适应性;专业课程设置成灵活的课程模块,让学生根据社会的需要、个人的兴趣来选择。
2、加强课程体系改革和课程建设工作。注重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加强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和融合。课程体系在纵向上要适应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在横向上要实现教学内容的模块化和规范化。建立一套完整的、具有实用性的课程建设评价体系,“十五”期间,使85%的基础课、技术基础课、专业基础课达到优秀课程,重点学科专业和骨干专业的专业课建设达到国内同类院校先进水平。
3、加强实验和工程实践教学建设与改革。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加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进一步促进实验和工程实践教学体系的整体优化。加强实验教学平台性课程建设,增加设计性、综合性和创新性实验。加强校内创新实践基地建设和与企事业单位的合作,在巩固现有的实践基地的基础上,新建一批大学生校外工程实践基地。
4、不断完善学分制。不断推进学分制向纵深方向发展,逐步实行按学期滚动开课和按学分收费制度。在学制(四年)不变的前提下,放宽学习年限。规范选课行为,试行注册听课制度。在2001年底之前,建立网上综合教务管理系统,实现网上教务管理。
5、加强素质教育,完善大学生素质评价体系。进一步加强素质教育,完善素质教育评价体系,建立和完善与素质教育和评价体系相适应的奖惩制度,变对学生的外在督促为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使素质教育和评价体系更为科学、全面、准确、客观,使之充分发挥导向和推动作用,培养适应知识经济发展和未来国际竞争需要的创新人才。
6、加快图书馆建设步伐。加强图书馆软硬件环境建设。根据学校的发展,不断扩大图书馆舍面积,调整各学科专业图书资料比例,为新建学科专业提供足够的文献信息支持。优化学校文献资源结构,合理配置电子文献资源,并逐步实现文献的数字化;重视网上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积极参与国家及地区的文献信息资源协调和共享;在全校范围内普及信息化知识和技能,使图书馆真正成为学校的文献信息中心。
(四)突出科研地位,提高科研水平
学校科技工作的总体指导思想是把科研工作放在学校工作突出位置,办好教学科研型大学,以跟踪、赶超国际、国内科学技术先进水平为出发点,以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全面提高科研水平为着眼点,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技术开发服务与成果推广应用平衡发展。
1、加强科技队伍组织建设。“十五”期间,要努力组织建设一支教科产相结合、专兼职科技人员相结合的富有科技创新精神的科技队伍,提高专职科研编制,鼓励教师更多担负科研任务,使参加研究与发展课题的专兼职人员达到专业技术人员总人数的75%以上。组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电力行业发展和高校特点的研究开发组织管理机构。
2、建立激励机制,实行重大科技成果重奖制度。制定并实施重大科技成果奖励办法,对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的科研成果、高水平论文著作、职务专利授权、重大项目立项给予重奖或重点资助;对作出重要贡献的科技人员提高待遇,提供良好的科研条件。
3、确定研究方向,实施重点课题研究计划。制定我校科研工作“十五”规划,搞好科研布局,确定一批研究方向和重点课题,千方百计增加前期投入和研究积累,力争在5年之内创出一批达到国内领先水平以上的标志性新成果。
(五)发展高科技产业,促进产学研结合
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发展高技术,实现产业化”的方针政策,努力采用技术转让、技术入股等形式转化、推广成果,大力促进产学研结合。在“十五”期间,继续以电力系统自动化产品和仿真控制软件产品为重点,按照“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原则,进行股份制改革,加大资本运作的力度,重点完成校办企业的资产评估和产权界定、建立董事监事委派推荐制度、建立和健全风险制约机制等;加大高科技产业的开发力度,对现有优良资产进行资产整合,力争组建1-2个学校控股的上市公司,形成年产值上亿元的大型企业集团。
(六)积极发展对外交流合作工作
积极拓展与国际著名大学的联系与开展合作办学的渠道,组建国际合作学院,适应我国加入WTO后的新形势,借鉴国外教育经验,培养高层次国际化人才,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和电力行业的人才需求。努力开拓各种渠道,引进国外智力,提高我校国外语言专家、专业专家和项目专家的引进数量和效益;增加我校人员派出的数量,吸收和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经验,扩大学术交流,提高我校的教学科研水平。
(七)加强队伍建设
1、实施“151人才工程”,加强教师队伍和学术梯队建设,培养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大幅度提高优秀人才的待遇,增强广大教职工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建立起公开、民主、和谐的竞争机制和工作环境。
2、采取有力措施,加大引进优秀人才的力度。注重引进院士、博士、学科带头人和某些学科急需人才,吸引留学人员回校工作,并为引进的人才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优厚的生活条件。
3、加大对优秀人才的培养力度,有计划地选送青年教师、管理人员、教辅人员到国内外著名大学攻读定向或在职博士、硕士研究生或接受专业培训,提高职工队伍的整体素质和学历层次。
4、优化学缘结构,增加外校毕业生尤其是硕士、博士毕业生的比例。
5、聘任一批校外优秀人才为我校客座(兼职)教授,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增强我校办学实力。
(八)深化劳动人事制度改革,完善人力资源开发机制
进一步推进学校劳动人事制度改革,根据“按需设岗、平等竞争、择优聘用、严格考核、合约管理”的原则,深化用人制度改革,变身份管理为岗位管理,推行全员聘用制、聘用合同制和教育职员制。努力建立起用人制度上的竞争机制、科学合理的人员聘任程序和人员流动服务保障体系。通过以“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为原则的分配制度改革,在定编、定岗的基础上,以岗定薪、按劳取酬、优劳优酬,建立起具有激励功能的工资分配机制。通过严格考核,把考核结果和待遇挂钩,建立起自主工作的约束机制。设立校内特岗,实行特岗津贴。按受聘岗位的责任大小、贡献大小,拉开工资档次,对重点岗位的优秀拔尖人才大幅度提高其待遇。按照相对稳定、合理流动、专兼职结合、资源共享的原则,探索和建立相对稳定的骨干层和出入有序的流动层相结合的人力资源开发机制。
(九)完成后勤社会化改革
按照“事企分开,两权分离”的原则和为教学、科研、育人服务的宗旨,加快后勤服务社会化工作。在把后勤服务经营人员、相应资源和操作运行成建制地从学校行政管理系统中规范分离的基础上,到2003年改建为产权明晰、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后勤服务实体,实行企业化经营、社会化运作。同时,要不断完善后勤集团内部管理,提高服务质量,为学校的长远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十)加强财务管理,开源节流
我校现阶段办学资金来源的主渠道仍是财政拨款。“九五”期间,从财政拨款和上级补助两项中得到的收入就占全部收入的75%以上,而学校自筹资金(教育事业收入和其它收入)仅占24.8%左右。这一传统的资金筹措方式已不能满足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因此,我们迫切需要多渠道、多方式筹集用于学校发展和建设的资金。“十五”期间,要在国家电力公司等上级补助经费不可能大幅度提高的前提下,而又要完成征地等重大基建项目,因此必须加大资金自筹力度,力争使其占总投入的比例由24.8%提高到39.4%。主要措施有:在国家政策指导下,通过收取学费、住宿费等筹集办学资金;利用学校人才和技术优势,通过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校办企业来补充学校经费;充分发挥华北电力大学董事会的作用,争取董事单位的全力支持,寻求社会和企业赞助;加快后勤社会化进程,吸收社会投资用于学生宿舍、食堂的建设;继续争取国家和地方政府对学校的优惠政策,减少学校的有关支出。同时,加强财务管理工作,实行预算管理,开源节流,勤俭节约,艰苦奋斗,加大监察、审计力度,让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作用,保障学校的改革与发展。
(十一)充分发挥校董会的作用,积极推进产学研相结合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和电力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学校要进一步健全、规范实质性的校董事会,并通过校董事会进一步密切校董单位和电力系统企事业单位的联系,使学校的人才教育培养和电力企业的发展紧密结合,努力培养电力事业发展所需的高层次人才。同时,学校要结合自身特点,在教育、科研等方面为董事单位和电力企业提供长期、稳定的服务和支持,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通过加强校企合作,推进产学研相结合,推动电力科技的进步。
(十二)进一步推进学校管理工作的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
按照精简、高效、合理、规范的原则,根据教学、科研、校办产业、后勤服务各方面的不同职能,建立不同的管理模式,科学设立党政管理机构。规范工作职责程序,优化人员素质能力,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水平。以校园网为基础,不断提高办公自动化水平,建立和完善管理工作的网络化。加大校务公开、政务公开力度,健全教代会、职代会制度,推进学校民主管理工作。强化依法治校的思想意识和法制观念,依法建章立制,规范学校的行政活动和教育教学的活动,把依法治校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随着学校办学规模的扩大和学科专业的发展,积极创造条件,组建以教学科研为主要职能的学院。推行校、院、系三级建制,校、院两级管理,扩大学院的办学自主权,探索院系内打破教研室界限,以课题组为单位的运行模式。
(十三)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为改革和发展提供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
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切实加强党的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做好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工作;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面对新形势、新情况,要在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形式、方法、手段、机制等方面努力进行创新和改进,认真抓好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充分运用信息网络技术,提高实效性,扩大覆盖面,增强影响力。加强校园综合治理工作,维护良好的校园秩序。全面推进精神文明建设,把学校建成文明形象的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