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制度体系提升治理效能
推进学校高质量内涵式发展取得新突破
——在第七届教职工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的报告
校长 杨勇平
(2020年5月14日)
各位代表: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全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取得重大战略成果,国内疫情已得到基本控制,生产生活秩序加快恢复,进入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阶段。今天,我们以两地视频的方式,召开学校第七届教职工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现在,我代表学校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列席的同志提出意见。
一、2019年工作回顾
201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之年,也是华北电力大学新甲子的启程年、“双一流”建设的奋进年。一年来,在学校党委的坚强领导下,我们认真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聚焦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目标,着力实施“四个策略”、全力构建“五个体系”,各项事业取得喜人成绩,高质量内涵式发展迈上了新的台阶。
(一)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双一流”建设取得新进展
扎实推进“双一流”建设,高质量完成“双一流”建设中期评估工作。大力推进学科交叉融合,成立能源互联网学院、人工智能学院、储能技术研究院等一批跨院系、跨学科的交叉学术机构;设立人工智能、能源互联网、能源材料与装备等若干新兴交叉学科博士点,获批建设清洁能源学北京市高精尖学科,新增智能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工程学”跻身ESI世界前100强,“社会科学”进入ESI世界前1%行列,世界前1%学科由4个增长至5个。“机械工程”跻身U.S.News2020世界学科排名第36位,“能源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和“化学工程”3个学科跻身2019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前100强。
(二)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
坚持以本为本,出台学校《全面提升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实施意见》,持续加强专业建设,12个专业入选首批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2个专业通过工程教育认证。不断提升课程质量,获评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门、河北省精品在线开放课程6门、北京高校“优质本科课程”4门。深入推进教学改革,2项教学成果获河北省一等奖,25个项目获北京市、河北省教改立项。1人获评全国优秀教师,4人获省级教学名师奖,新增2个省级优秀教学团队。学生创新成果再获丰收,揽获各类学科创新竞赛国家级奖励554项、省部级奖励520项。深入推进卓越研究生教育,34个学位点全部顺利通过教育部合格评估。深化博士招生制度改革,加强硕士研究生招生管理,实施本硕博贯通和推免研究生直博培养。实施研究生国际化培养计划,派出国际访学研究生121人。全面修订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产教协同育人进一步加强。
(三)激发科技创新活力,科学研究水平持续提升
全年共承担各类科研项目1163项,其中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项项目1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6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7项,军民融合项目19项。军工科研经费达到2838万元,科技合同总经费达7.15亿元,到账经费4.79亿元,均创历史新高。获各类科技成果奖69项,其中国家科技奖2项、省部级奖37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工作稳步推进。论文发表质量进一步提升,首次在Nature子刊《Nature Energy》上发表太阳能电池最新研究成果。
(四)加强人事人才工作,师资水平进一步提升
完成定岗定责的基础性工作。修订《创新人才支持和培育计划》,制定《关于加快人才引进工作的暂行办法》,强化教师分类评价制度,拓展教师职业晋升通道,首次举办两校区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持续加大高层次人才引培力度,柔性引进院士3名,全职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长期项目人选1名、青年项目人选1名,**领军人才1名。1人入选“**”奖励计划特聘教授,1人入选****人才,1人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人入选北京市人才项目,3人入选中国电机工程学会青年人才托举工程,2人入选中国科协优秀中外青年交流计划。获批核科学与技术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人才工作体制机制与高层次人才聘任后服务不断完善。
(五)强化开放办学,对外合作迈出新步伐
以大学理事会扩容为契机,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与国家电网公司共建能源互联网学院,与中国华能集团共同打造海上风电标杆项目,与三峡集团共建氢能联合实验室,与中电联、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协会达成战略合作,与42家单位发起成立电力大数据协同创新联盟,加入雄安能源互联网应用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参加粤港澳大湾区电力发展合作组织,在全球能源互联网合作组织中非论坛等行业平台积极发声。持续深化国际合作,同10所国际知名高校签署合作协议,新增14所“一带一路”沿线合作伙伴大学,举办上海合作组织大学能源暨智库会议,获批3项创新型人才国际合作培养项目,获得中国-挪威、中国-伊朗、中英等政府间科技合作项目立项,267名应届毕业生出国(境)攻读硕、博士学位,在校国际学生规模达到842人。继续教育工作持续向好,建立柬埔寨海外继续教育基地。教育基金工作稳中有进,筹资渠道进一步拓宽。
(六)加大深化改革力度,大学治理水平进一步提升
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统筹推进教育教学、人事人才、校内机构、“三全育人”、二级管理等五大重点改革任务。实施新一轮人才支持计划,改革人才评价模式,探索科研新模式;推进校内二级管理改革试点,激发基层主动性,提升院系办学活力;谋划思政工作运行机制体制,深入推进育人模式创新发展。一系列改革举措为破解制约学校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完善内部管理、推进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夯实了基础、提供了动力。
(七)优化办学环境,条件保障持续改善
完成年度24亿元收入目标,为事业发展提供可靠财力支撑。解决了困扰学校多年的在中央编制部门的机构户头和编制台帐问题,推进保定校区养老保险参保工作取得新进展。加强软硬件基础设施建设,启用网上办事大厅,推进教师“一表通”系统深化应用,实现北京校部和保定校区数据平台的数据交换。北京校部16号学生宿舍楼项目完成主体结构封顶,能源电力科研综合楼建设工作稳步推进,东区土地转化取得积极进展。保定校区学19舍顺利竣工验收,院系办公及教学环境进一步改善。深化平安校园建设,校园秩序、安全形势稳中向好。图书、期刊、高教研究、档案、后勤、医疗等服务保障水平进一步提升。
(八)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党建思政再上新水平
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为主线,以思政教育为抓手,高标准严要求推进学校党的建设高质量开展,全面从严治党继续向纵深推进。特别是通过主题教育,校院两级班子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有了新提高,立德树人使命得到新强化,作风建设实现新加强,事业发展展现新作为,管理服务呈现新气象,教育部陈宝生部长出席学校领导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对学校主题教育开展情况给予充分肯定。大力开展基层党组织建设提升计划,建立“先锋指数”质量体系,基层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得到有力彰显,2个党支部获评“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积极构建“大思政”工作格局,思政课教师获首届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展示活动特等奖,思政课建设经验登上《中国教育报》头版头条,实践育人项目获批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明德大讲堂”、“国企领导干部上讲台”、“一院(系)一品(牌)”等一批精品思政项目效果显著。2000多名师生出色完成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系列活动,进一步培植锻造了师生爱国情报国志。举办师德师风建设月和“四有好老师”与“四个引路人”学习活动,全面提升师德水平。开展意识形态阵地普查,构建“大统战”工作格局,群团、安全保卫、离退休、扶贫、校园文化建设等工作得到全面加强。
各位代表,过去的一年,我们在推动高质量内涵式发展方面取得很多新的进展,成绩来之不易。这是学校广大党员干部和师生员工齐心协力、拼搏进取、无私奉献的结果,是理事单位、广大校友和社会各界长期关注和大力支持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学校党委和行政,向全校师生员工和离退休老同志,向理事单位、广大校友和各界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二、创新制度体系、提升治理效能,为高质量内涵式发展提供强力支撑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开辟了“中国之治”新境界,为新时代的“大学之治”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进方向。大学治理,既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又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产生显著的影响。从高等教育发展规律来审视,高校办学不仅是发展基础和学科实力的硬比拼,更是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软较量。近年来,我们更加注重制度的基础性、先导性作用,更加注重深化改革和机制创新,更加注重依法办学和民主管理,有力确保了学校的健康发展和持续进步。但与此同时,我们也清醒看到,面对新时代国家和人民对高等教育发展的新要求,对照艰巨繁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任务和百舸竞发的“双一流”竞争态势,学校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方面仍存在许多短板和不足。
比如,我们的制度体系有待进一步健全,制度体系的整体性与协同性不够,立德树人、科技创新和人才引育等制度尚有较大提升空间;规章制度和党委的决策部署落实执行机制不够完善,考核体系不够科学;治理体系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大学理事会的共建支持作用发挥不够,行业背景优势发挥不充分,两地一体化运行体制仍不够顺畅,校院(系)两级之间的权责利关系还没有很好理顺;多渠道拓展办学资源的意识不强、工作力度不够,与属地政府联系沟通偏少;管理服务缺乏科学化、精细化,资源配置水平和统筹协调能力有待增强,调动全员积极性创造性的有效方法和手段不多;部分党员干部担当精神不强、能力本领不足、工作落实不力,存在不敢为、不愿为、不善为的问题;院系自我发展能力不足、办学活力释放不够,等靠要思想比较普遍等。
直面这些治理层面的“大考”,唯有不断加强制度创新,有效提升治理效能,才能牢牢把握机遇,让宏伟蓝图早日变为现实。这就迫切需要我们顺势而为、乘势而上,加快构建以大学章程为核心,统一高效、职责清晰、相互支撑的现代大学制度体系,进一步完善符合学校实际、契合师生要求的治理结构,持续引领学校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不断迈上新台阶。
一是要贯彻“以人为本”理念,着力激活人力资源要素。评价管理制度和治理体系的优劣,最重要的标准就是看能否充分调动全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引领大家向着共同的愿景同心协力前进。学校将进一步强化以人为本、以师生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持续深化人事人才改革,构建校内统筹的大人才工作体系,加快形成有利于教职工成长的培养机制、有利于人尽其才的用人机制、有利于各展其能的激励机制、有利于广纳贤才的引才机制、有利于各类人才脱颖而出的分类评价机制,有利于才尽其用的保障机制,全方位打造良好人才环境,充分释放教师和干部的创新创造活力,全力开创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生动局面,为改革发展注入源源不断鲜活力量。
二是要强化机制体制创新,着力理顺内外治理关系。通过机制体制创新,进一步优化内部资源配置,深度挖掘外部资源潜力,有效汇聚强大发展合力。内部治理方面,要进一步促进北京校部和保定校区协调发展,加快推进以“一院一策、目标导向”为主导的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试点,优化二级单位设置,完善职能部门角色定位、功能延伸与治理联动,切实健全以绩效和贡献为导向的资源优化配置和评价机制,将有限的人、财、物、教育教学等核心资源,精准配置到最需要的领域,流动到活力好、效率高、效益大的地方,流动到对“双一流”建设贡献明显的地方,以内部资源的最大活力激发办学的最强动力;外部治理方面,要立足政府部门“放管服”改革和能源电力行业发展战略,进一步强化学校与政府、企业、社会的发展共同体意识,充分发挥理事会、校友会、基金会以及国际合作平台的特色优势,以更加高效的体系、更加创新的制度、更加长效的机制、更加多元的模式,大力推进实质性校地共建、深层次校企合作、宽领域国际交流,最大限度争取政策支持、筹措办学资金、汇聚办学资源、集聚创新人才,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我所用。
三是要加强治理能力建设,着力提升治理效能。尤其是要有效提升落实执行、攻坚克难、风险防范三大关键能力。提升落实执行能力,要以制度完善和机制创新为基础,持续营造狠抓落实的良好氛围,把执行力作为教职工考核晋升的重要内容、作为干部选拔评价的重要依据,积极凝聚干事创业正能量。要不断增强创造性贯彻落实中央精神、上级要求和学校决策部署的工作本领,做到规定动作不折不扣,同时又善于结合实际创新转化,以钉钉子精神将各项工作执行到位;提升攻坚克难能力,就要进一步明确发展瓶颈和攻坚任务,不断强化自我革命、锐意进取的创新自觉和改革担当,以舍我其谁的气魄直面问题挑战,坚定攻坚克难的决心和勇气,敢于向顽疾痼障动真碰硬,勇于向急难险重冲锋亮剑,聚力补短板、奋力强弱项,加速向一流目标冲刺;提升风险防范能力,就要牢固树立底线思维、风险意识,认真总结凝练此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取得的好经验、好做法,进一步健全风险防控与责任制度,完善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长效机制,充分协调、统筹联动党建思政、教育教学、管理服务、安全稳定等各方面要素,构建上下协同、高效有序的工作体系,依法依规做好重大活动、热点问题与突发事件的防范应对,切实保障学校安全稳定大局。
各位代表,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不断提升学校治理水平与治理能力,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历史使命,是实现大学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的迫切需求,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的具体实践。我们要在学校党委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以“双一流”建设为引领,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以制度创新为抓手,始终保持“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大力发挥“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拼劲,进一步实施“四个策略”,构建“五个体系”,全面增强办学治校水平,不断打造一流治理效能,奋力谱写特色鲜明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新篇章。
三、2020年主要工作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对于学校而言,是全面推进“双一流”建设的关键之年、加快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的攻坚之年。同时更是一个非比寻常的年份,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我国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虽然当前疫情防控取得了决定性重大成效,但是境外暴发态势仍在持续,国内有些地区出现聚集性反复,疫情还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我们的思想不能提前松懈,措施不能过早松劲,要继续坚持疫情防控和事业发展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确保全面胜利。
2020年学校工作的总要求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及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按照学校第二次党代会的战略部署,围绕“五个体系、四个策略”发展思路,结合“双一流”建设实际,在学校党委的领导下,全面谋划“十四五”发展规划,持续深化综合改革,切实加强制度创新,全面提升治理效能,实现高质量内涵式发展不断取得新突破。
(一)坚持党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
持续加强党的政治建设,进一步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用更高标准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往深里走往心里走往实里走,确保学校始终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严格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健全决策议事机制,强化党委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保落实的领导核心作用,更加坚定地承担起管党治校的主体责任。认真抓好主题教育整改落实,建立学校“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具体制度,不断加强创新理论武装,完善党建思政工作长效机制,深入巩固拓展主题教育成果。坚持不懈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把“严”的主基调长期坚持下去,推进巡视巡察整改取得新成效,践行“一线规则”,持续改进作风。坚持底线思维,建立健全风险防范应对机制,确保学校安全稳定大局。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三全育人”任务清单、责任清单,以更大力度办好思政课,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实施党建工作聚合引领计划,健全“五位一体”落实推进机制,提升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和执行力,充分激发基层党组织活力。进一步加强党对统战、离退休、群团等各项工作的领导,在服务大局中汇聚磅礴力量。按照党中央和教育部的部署要求,全面、精准、高质量开展好定点扶贫重大政治任务。
(二)高质量推进“双一流”建设
高水平迎接“双一流”一期工程验收。“双一流”一期建设进入关键冲刺阶段,要对照国家“双一流”建设最新动态监测指标体系,按照建设成效评价原则,精心组织、全员参与,加强中央专项经费统筹管理,深化实施高峰学科建设计划,大力支持重点“得分”项目。按照上级有关要求,认真做好“双一流”建设总结验收评估,同时做好二期建设规划论证等工作。
高标准做好第五轮学科评估迎评工作。学科评估是对学科建设水平的一次大检阅,事关学校事业发展全局。全校上下要增强危机感和紧迫感,认真总结第四轮学科评估以来取得的经验成绩,研究分析新一轮学科评估思路、评估体系和评估方案的新变化、新要求,继续开展学科建设“补短板、寻突破”工作,务必在第五轮学科评估中取得好成绩。要以学科评估为契机,提前谋划和部署组织新一轮学位授权点申报工作,力争取得新突破。
深入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多学科交叉融合是创新的重要源泉。要进一步完善学科交叉融合体制机制,制定学校《关于推进学科交叉的实施办法》及系列配套文件,成立交叉学科学位工作委员会,设立“交叉学科建设和学科交叉研究专项”,启动实施交叉学科建设计划。持续优化学科专业布局,推进储能专业和交叉学科等博士点建设,建立健全交叉学术机构高效运行机制。
(三)着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扎实开展“三全育人”改革。出台“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实施方案,全方位构建学生、课堂、学科、文化和管理“五位一体”思政体系、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工作机制和全员育人格局。做实课堂主渠道,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丰富思政课资源供给,创新课堂教学方法,全面推进思政课改革创优。加强课程思政政策引导,将教师课程思政授课情况作为参评教学名师前提条件,努力实现专业核心课“课程思政”全覆盖。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丰富完善“时代新人培育计划”,持续培育“一院(系)一品(牌)”学生思政教育精品项目、辅导员工作室项目。发挥协同育人关键作用,实施“新时代学生引路人计划”,进一步完善师德师风制度体系,继续推进辅导员和思政课教师“手拉手”,全面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持续举办“明德大讲堂”、“责任之思”报告会,开展“领导干部上讲台”国企公开课等活动。
强化多元化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优化人才培养目标,更加注重通识教育,大力实施宽口径培养,鼓励继续深造,持续提高本科生升学率。加快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完善科教融合机制,成立新能源及核能创新实验班,继续实施“本科生科研训练计划”,建立学生进入优秀研究团队机制,推动学校实验室向本科生开放。扎实推进卓越工程人才培养,深化学校与校外实践基地协同育人机制,促进学生实践能力提升。加大力度培育国际化人才,全面启动“国际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建立本科生国际化虚拟班,设置国际化教育课程模块,探索本硕贯通的国际化培养模式,推进本科生国际交流交换生项目。完成“工程实践与创新创业教育中心”建设,推动国家级和省部级虚拟仿真实验项目的建设与申报。
深化教育教学内涵式发展。扎实推进获批“双万专业”建设工作,做好新一轮“双万专业”申报,力争“双万专业”取得新突破。开展“双一流”建设专业的专业认证工作,制定本科专业评估方案及评估指标体系,全面开展校内专业评估工作。加强一流本科课程建设,合理布局五类一流本科课程建设与申报,力争双万课程取得好成绩,线上课程及混合课程取得重要进展。贯彻落实全国研究生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制定实施加快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召开学校研究生教育大会,深化分类评价等招生制度改革,全面修订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方案,继续开展研究生优质课程建设,积极筹备开展专业学位授权点水平评估,全力做好工程博士学位点申报,全面启动研究生培养过程规范化、科学化管理,推动研究生培养质量再上新台阶,同时积极争取扩大研究生规模。一流研究生教育是一流大学的重要特征,只要我们把研究生教育办得越来越好,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目标必将越来越近。就业质量是教育教学质量的直接反映,今年就业形势更加严峻,要坚持底线思维,加大引导和支持,千方百计让更多的毕业生找到称心如意的工作,顺利开启人生新征程。
(四)大力增强科技创新能力
加快科技创新平台体系内涵建设。积极培育建设新一代电力能源关键技术集成攻关大平台,扎实推进“太阳能高效转化与利用研究基础设施”的论证与申报工作。持续推进以国家重点实验室为代表的重点科研平台高质量建设。汇集校内外优质软科学研究资源,成立能源发展战略研究院,打造 “中国特色、华电风格新型智库”。成立技术转移中心,加大力度统筹创新资源集成,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积极推进所属企业体制改革工作,进一步提升大学科技园的资源汇聚水平,增强现有学科性公司的盈利能力,继续推动孵化学科性公司,培育新的增长点。
提高服务国家需求能力。持续完善有组织科研工作机制,聚焦“卡脖子”技术和原创性技术,完善创新链条,构建大团队、建设大平台、开展大攻关、力争大成果。继续实施重大科技项目和标志性科研成果培育计划,提升“千万级”以上国家重大科研项目的承接能力和攻关能力。推进哲学社科智库建设,加大国家社科和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申报力度,力争重大项目再获新突破。深度服务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与未来科学城共建能源电力科技园,联合保定高新区共建创业学院。规划、论证军事能源研究机构建设方案,争取通过军工二级保密资质认证,在军民融合项目上实现重要突破。
健全完善学术评价。坚持正确导向,努力克服“五唯”倾向,建立重师德师风、重真才实学、重质量贡献的评价导向。实施分类评价,尊重学科差异,根据各学科的特点制定相应的学术评价标准,让每个学科都有出彩的机会。把教书育人的投入与成效纳入教师评价体系,明确教书育人是教师的第一学术责任。正确处理学术成果数量和质量的关系,坚持以能力、质量、贡献评价人才,强调学术水平和实际贡献。完善以促进全面发展为目标的学生评价制度,着重培养学生学术志趣、科学精神和学术能力。进一步营造宽松包容的学术环境,鼓励师生自由探索,同时坚守学术道德,对学术不端行为零容忍。
(五)加快推进高水平人才队伍建设
加强人才引育工作。事业越是发展,人才越是关键。全面实施新一轮“创新人才支持与培育计划”,继续加大对青年人才的政策倾斜,重点支持一批能力突出、极具潜力的优秀青年教师开展原创性、创新性科学研究,争取培育诞生一批冲击国家级人才奖励计划的新兴战略力量。高层次人才匮乏始终是制约学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瓶颈。要花大力气做好高层次人才引育工作,压实用人单位主体责任,加大柔性引进工作力度,力争全年新增高层次人才有较大幅度增长,让更多优秀人才在华电这片热土发挥聪明才智、实现理想抱负。加强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建设,通过增加规模、提高质量、提升待遇等方式,将其建成学校培养高水平师资的重要蓄水池。
营造良好人才发展环境。完成新一轮校内机构改革,精干高效科学设置校内机构,逐步从“管”向“服”、从“管”向“治”转变,提升服务师生水平。深化人事制度改革,规范招聘程序,强化政治思想和师德师风考察,完善人员分类管理,改革评价体系,健全考核办法,在收入分配和绩效奖励中更加突出代表性业绩,进一步向教育教学、重大原创成果和关键技术等倾斜,将教师日常指导学生学习、创新创业、社会实践、各类竞赛展演以及学院“传、帮、带”等工作纳入年度考核内容。事业发展的磅礴力量就孕育在全体华电人的积极性创造性之中,持续释放各类人才的创新创造潜能,学校的发展就一定能有更加广阔的空间。
(六)进一步夯实高水平大学制度基础
依法依规启动大学章程修订工作。适应新时代新形势新要求,按照规定程序,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建议,严格依法推进修订工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根本遵循,进一步体现章程的时代性、前瞻性和引领性;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进一步突出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落实学校第二次党代会确定的发展战略和办学思路,充分吸纳“双一流”建设的成功经验,凝练固化改革创新最新成果,展现更多华电特色。我们要不断完善章程这个校内“根本大法”,为创建特色鲜明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奠定坚实制度基础。
加快健全华电特色制度体系。进一步强化规章制度合法合规性审查,深入开展规章制度全面“体检”,对成熟有效的坚持巩固,对不合时宜的修订完善,对发展急需的督促制定,持续健全完善办学治校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和重要制度。推进学校内部控制机制建设,规范内部经济和业务活动,强化对内部权力运行的制约,构建科学高效的制约和监督体系。积极健全规章制度执行情况督导机制,建立动态监测评估系统,把贯彻上级决策部署、落实学校规章制度的能力水平,作为各级班子考核督查的重点,扎实推动学校制度体系落地落实,切实保障良法真正转化为善治。制度建设是管根本、利长远的战略之举,稳步推动学校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就一定能够把高水平大学治理的根基筑得越加牢固。
科学制订“十四五”发展规划。今年是“十四五”规划谋划之年,我们要坚持战略思维和系统思维,认真总结“十三五”发展经验,加强形势分析研判,做好全局性、前瞻性、关键性问题研究,务实凝练发展思路和重点举措,精心编制“十四五”发展规划纲要,努力在开启新征程的关键节点谋好篇、开好局。
(七)持续推进对外开放合作
深化国内交流合作。对外合作经过多年的规模拓展,进入以内涵提升为主要特征的新时期,健全对外合作制度、形成新型长效实质性合作机制已成为关键所在。理事会是校企合作的主体,是大学发展的重要依托,要从政策层面进一步明确理事会合作共建机制,健全理事会运行机制,与理事单位开展差异性重大合作,加快推进与华能集团、国家电投、国家能源集团、三峡集团的深度合作,力争共建2-3个校企联合研发机构,努力产出一批重量级合作成果。地方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战场,是学校发展的丰沃土壤。要进一步建立健全与北京市、河北省等地方政府常态化沟通联络机制,加强合作交流,在政策、项目、专项资金等方面谋求更大支持,重点推进大科学装置、产业研究院、能源科技园等项目加快落地。校友会、基金会是大学筹措办学资源的重要平台,要进一步优化校内工作体系,合理引入市场化运行机制,不断提升筹措办学资金、争取社会支持的能力水平。
拓展国际合作交流。深入实施国际开放发展策略,重点在国际科研合作上取得新进展,力争达成代表政府间的重要合作,有效提升学校的国际影响力。持续推动高水平国际合作平台建设,大力开拓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合作,务实推动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高校的合作,推动联合办学、联合科研、人文交流等项目深入开展。持续增加本、硕、博层次拔尖创新人才的国际联合培养项目,选派更多学生赴国际组织实习和工作。打造能源电力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创新基地,提升上合组织大学能源合作的实效性和影响力,继续做好援外培训项目。通过制度建设、队伍建设、服务建设,进一步创新体制机制,将外事审批权管好、用好。加快推进继续教育改革,切实加强国内精品培训和国际化人才培训项目培育,强化海外继续教育基地建设,不断提升继续教育的质量和效益。
(八)切实提升条件保障水平
着力提高资源利用水平。针对疫情给学校财务带来的巨大挑战,坚持开源节流,建立多元筹资渠道,确保完成24.1亿元财政收入年度目标,为学校事业发展和师生成长奠定坚实基础。与发展目标相比,资源相对不足不会在短期内得到根本改观,关键是要最大限度用好手中的有限资源。要科学统筹资源,加快转变思想观念,牢固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进一步确立节约集约高效利用的资源观,全面深化资源领域改革,健全资源高效利用制度,建立资源优化配置机制,构建统一有序、高效公平的资源统筹体系,用好财务配置资源手段,把“好钢用在刀刃上”,集中力量办大事难事急事,压紧压实资源利用主体责任,完善监督反馈机制,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充分实现资源最大价值。资源是发展的基础。善待我们手中的每一份资源,就是善待华电更加美好的未来。
持续改善办学条件。办学基础条件是最基本的保障和最务实的民生。积极与地方政府和主管部门沟通协调,争取北京校部东区工程取得实质进展,统筹推进保定新校区建设。加强校园基础建设,开工建设科研综合楼,北京校部16号学生宿舍楼暑期完工交付使用,做好校园修缮改造工作,提升保定校区办公、教学及科研环境,完成校园绿地景观提升总体规划方案。不断优化管理服务水平,加快数字校园、智慧校园建设,完成学生宿舍区无线网全覆盖。进一步推动管理服务工作和数字信息化建设的融合发展,集中破解服务中的关键难题,努力实现“数据多跑路,师生少跑腿,最多跑一趟”。不断加强文献资源、医疗、档案、教育研究等工作,全面提升综合服务水平。师生的期待,是我们持之以恒的努力方向。始终将“以师生为本”的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我们的校园就会更有温度,师生员工就会更加幸福。
各位代表,近半年来,我们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与全国人民一道成功开展了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艰苦战役,在这场没有硝烟的人民战争中,广大师生员工展现了敢于担当、能打硬仗、越是艰险越向前的顽强品质,“办一所负责任大学”办学理念的内涵在疫情大考中实现了进一步延展与升华,必将成为激励我们继续前进的强大力量源泉。在这个交织着困难与希望,澎湃着激情与梦想的特殊年份,任务艰巨而繁重,责任重大而光荣。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只争朝夕、不负韶华,苦干实干、善作善成,向着更加美好的未来大踏步迈进,全面开创特色鲜明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