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华北电力大学“十四五”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经学校党委研究审定,正式发布。
思深方益远,谋定而后动。站在学校承前启后、固本开新的关键时间节点,面对加快“双一流”建设、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艰巨繁重任务,学校领导班子审时度势,深入研判学校未来发展面临的内外部形势,清晰展望学校中长期发展愿景目标,明确提出“十四五”时期发展的总体思路、主要目标、重点任务、重大举措,为学校今后五年乃至更长时间改革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
目标为先:建设特色鲜明高水平研究型大学
谋篇布局,目标先行。回望华电校史,从来不乏清晰目标的指引。从“培养电力建设所需的高级技术人才”,到“创办我国第一流电力大学”,再到初步建成“多科性、研究型、国际化高水平大学”,一流大学办学目标在不断演进和深化中蓝图渐现。至2017年学校第二次党代会召开,引领新时期华电发展的航标已然清晰:分两个阶段,到2035年左右,全面建成特色鲜明高水平研究型大学。
学校“十四五”规划编制领导小组组长、党委书记周坚认为,五年规划具有很强的未来导向性,需要面向更加长远的未来,而不仅仅是“十四五”。此次“十四五”规划的制定,紧密围绕落实学校第二次党代会战略部署,把“十四五”发展作为重点,同时对2035年和2050年远景目标进行展望。这有利于明确前进方向,凝聚全校广泛共识,把短期和中长期发展目标衔接协调统一起来,增强战略一致性。
在制定“十四五”目标时,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结合,既注重补短板、强弱项,又坚持向国际公认的研究型大学关键指标发力。到“十四五”末,在9个方面全面实现新的跃升,学校综合实力达到“双一流”建设高校先进水平,电气工程及相关学科整体水平跻身世界一流行列,初步建成特色鲜明高水平研究型大学,顺利实现学校第二次党代会既定战略部署。
《规划》还在学校第二次党代会报告的基础上,对2035年全面建成特色鲜明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图景进行了8个方面的具体描述,到那时,学校将建设成为公认的能源电力领域一流人才培养基地和科技创新高地。同时,初步绘制出一幅2050年左右跻身世界一流大学行列的美好画卷。
“华电新‘三步走’战略既宏大又清晰,与学校各个阶段的发展目标一脉相承,必将极大激励广大师生争相去摘跳起来才够得着的优质桃子,在建设一流大学新征程中不断建功立业。” 学校“十四五”规划编制领导小组组长、校长杨勇平说。
质量为上:确立更加吻合时代脉搏的发展主题
高质量、高水平、高层次、高品质、高端、高地以及一流、先进、领先、示范……这些符合“高质量”特征和目标的关键词在《规划》中累计出现超220次,无一不彰显出华电在“十四五”新征程上的鲜明发展主题。《规划》将“着力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作为“十四五”5大战略导向之一,未来五年,高质量的标准和要求将贯穿于事业发展的各领域和全过程。
高质量发展不单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的必然要求,也深源于自身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的内在需要。 “十三五”学校各项事业蓬勃发展,一些领域实现重要突破,绝大多数办学指标均创历史最好水平,办学水平迈上新的台阶,但同时,我们在顶尖、一流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领军人才和一流科研成果以及对经济社会重要贡献等方面,与国内一流大学仍有较大差距。学校目前大部分问题都源自发展质量不高,都要通过高质量发展才能解决。
由此,“十四五”及未来更长时期,学校的工作重点要更多从“量的积累”转向“质的飞跃”,加快实现从“体量优势”走向“质量优势”。“我们不要仅满足于规模和体量上的行业最大,而要追求质量上的最强、最优。” 学校主管发展规划的檀勤良副校长如是表示。
《规划》用大篇幅勾勒出高质量发展的清晰路径。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技创新、师资队伍……第三篇9个方面的重点任务依次铺开,在多元化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一流学科建设、战略创新科研体系打造、高层次人才引育等诸多领域作了重点部署。第四篇则从健全现代大学制度、推动保定校区创新发展、推进教育评价改革等三个方面,明确了大学治理和改革攻坚目标任务。
纵观《规划》,高质量发展的“路线图”“施工图”已经明晰,只要一步一个脚印努力将其变为手中令人欣喜的成绩单,未来华电高质量发展的成色必将越来越足。
“双碳”引领:答好历史赋予的时代命题
时间的书页不断翻开,发展的命题日新月异。
碳达峰、碳中和对华北电力大学有着特殊而重大的意义,能源是“双碳”主战场,电力则是主力军,作为国内唯一以能源电力为学科特色的“双一流”大学,服务“双碳”是职责使命所系,也是办学优势传统所在,机不可失,必须乘势实现突破。对此,学校主要领导和班子成员在各种场合反复多次强调。
《规划》中将服务“双碳”作为“十四五”四大发展机遇之首,作为未来相当长时期发展的战略引领和关键抓手,可谓浓墨重彩,意味深长。
服务“双碳”,学校理应有足够的信心。经过60多年的办学积淀,学校已经构建了国内一流能源电力特色学科专业体系、人才培养体系和科学研究体系,打造了能源电力领域一流的师资队伍,成为电力企业最大、最稳定的人才来源高校,在特高压、能源互联网、智能发电、新能源、节能环保等领域取得了若干重要研究成果。
付诸行动才是关键。9月24日,《华北电力大学碳达峰、碳中和行动计划》于国内高校首发,将落实“双碳”战略转化为“华电行动”。在这份行动计划中,与“双碳”战略相匹配的一流“碳中和”学科专业体系建设,成为龙头任务。未来,学校将在推进交叉融合新布局、拓展传统学科新内涵等方面加速推动学科体系转型升级。
据学校学科建设处相关负责人介绍,“双碳”行动计划内涵极为丰富,将在学科专业拓新的基础上,协同一体实施人才培养提质、科技创新登攀、开放合作升级、高端师资汇聚、零碳校园建设等共6项行动,全面构建更加契合“双碳”战略需求的高水平办学体系。
危与机从来都是辩证统一的,机遇越大,挑战也越大。《规划》充分正视可能面临的压力和挑战,强调要有更强的忧患意识和危机意识,不断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抓实抓好“双碳”良机,努力实现弯道超车,争取赢得一流大学建设的主动和优势。
育人为本: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立德树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务,培养堪当时代大任的有用之才是大学的首要职责。《规划》将人才培养摆在第三篇9大发展任务之首,并且用较其他任务篇幅最大的共8节3400余字进行部署,其突出地位不言自明。
回顾“十三五”,学校人才培养工作多点开花,育人质量稳步提高:以优异成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审核评估,多元化培养体系日臻健全,研究生培养改革加快推进……在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双万”专业和课程等方面取得丰硕成果,本科生深造率增长近10%,全日制硕士和博士研究生招生数增幅均达45%……成绩相当喜人。
当然,审视学校的人才培养工作,在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特别是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方面,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同时研究生培养的规模与研究型大学还不相称,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生培养质量有待进一步提升。
在经济社会发展步入新阶段,以及“双碳”等国家战略背景下,高校必须首先应答好“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重大命题。《规划》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立足学校人才培养特色,对此给出了答案,那就是“着力培养更多具有家国情怀、健全人格、健康体魄、开阔视野的未来科学家、工程领军人才和各类创新型、复合型人才”。
全国教学名师、电气学院教授崔翔认为,“这一目标首先是要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是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同时也要更加契合研究型大学的办学特征,当然也必须回应好行业和经济社会发展对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的普遍需求。”
《规划》聚焦系统推进、协同打造一流本科教育和高质量研究生教育,从“三全育人”、多元化人才培养体系、一流专业和课程、教学育人队伍、创新创业、质量保障、学生全面发展、招生就业等8个方面提出了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主要举措。
“一方面,坚持‘以本为本’,继续打造一流本科教育,另一方面,也要更大力度推动研究生培养改革创新,规模和质量并重,努力到‘十四五’末,研究生招生规模与本科生基本持平。” 学校教务处、研究生院相关负责人对此有着高度共识。到那时,学校人才培养能力明显增强,更好实现“有质量的规模”和“有规模的质量”相结合相贯通,主要育人指标基本达到研究型大学水平。
创新为源:大力增强高质量发展引擎
科技创新水平是衡量研究型大学的重要标尺。《规划》中仅“创新”一词就出现了接近140次,不仅在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战略导向中进行了一再强调,同时将其作为发展的基本要求和目标贯穿全篇。
“我国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强化包括国家实验室、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等在内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这为学校坚持‘四个面向’……切实增强自主创新贡献力提出新的要求、创造广阔舞台。”《规划》中这样阐述创新发展的战略机遇和重大意义。
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为破解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不足的关键短板,《规划》中将“坚持人才引领发展战略地位”作为5大战略导向之一,明确提出要做到“高端人才和**人才引育成效更加彰显,具有重要国际学术影响的领军人才更具规模”。
“《规划》对人才工作进行了高位部署,以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为重点,从引才、育人、用才、考核、薪酬等方面构建更具竞争力的全链条引育发展激励制度体系,进一步营造‘近悦远来’的人才生态。”学校人事人才部门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学校将大力实施“高端人才引育计划”,在战略人才突破、领军人才扩容、青年人才成长、科研队伍壮大四个方面实现重要突破。
针对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能力不强、标志性成果和引领性贡献较少的短板软肋,《规划》中强调,必须进一步强化战略创新引擎,抢抓怀柔实验室组建和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组等重大契机,瞄准新能源电力系统、化石能源清洁低碳高效利用、新能源与清洁能源、储能与氢能、智慧能源科学与工程、能源环境防治与生态碳汇、碳经济、碳金融与碳管理等重点方向,有组织强化基础前沿研究和关键技术攻关。可以预见,“十四五”期间将在国家级科研平台、院士等国家级高层次人才、国家级成果和奖励等方面聚力攻坚,以期新的突破。
“与国家布局战略科技力量相适应,学校也要加快打造校内战略科技创新体系,强化有组织科研布局,完善新型举校体制。”学校科研院相关负责人介绍说。“十四五”学校将重点实施科技创新“五个10”行动,深入开展10个左右重点方向基础研究、参与攻关10项左右行业关键技术、推动10项左右重要科研成果转化落地、参与10项左右行业重大标志性工程、产出10项左右重要软科学成果,显著提升科技创新核心竞争力。
改革为要:着力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仔细研读《规划》,会发现与“十三五”及之前发展规划在结构上有一个明显的不同,“大学治理和改革攻坚”单独成篇。“改革”“治理”及与之相关的“制度”“体制”“机制”“体系”等词汇提及频次大幅增加。这既凸显了改革和治理的重要性,也体现了学校在未来五年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心。
“十三五”时期,学校先后作出“改革攻坚年”“制度建设年”“大学治理年”部署,强化改革顶层设计和推进力度,人事制度改革、评价改革、教育教学改革、机构改革……一系列重要领域改革有条不紊地推进,取得了明显成效,华电特色大学治理体系不断健全。
新发展阶段,正是改革新关头。应该看到,很多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依然是制约学校发展的关键瓶颈。围绕事关全局和师生关切的重点领域,《规划》中部署了“三全育人”、人才培养模式、学科深度交叉融合机制、有组织科研体制机制、高层次人才和教师队伍“引育用服”机制、校企校地实质性长效合作机制、资源拓展和优化配置机制与模式、教育评价改革、多校区协同治理体制机制、校院二级管理体制等10项重点改革任务,吹响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号角。
“在新的发展阶段,学校综合改革必须更加注重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勇于向‘深水区’推进,啃下最难啃的‘硬骨头’,要以加强制度建设为抓手,持续完善治理体系,不断把改革推向前进。”学校发展规划处有关负责人说。
开放为翼:进一步打造社会服务和对外合作高地
一流开放办学水平是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应有之义。规划中将“坚持开放合作”列为“十四五”6大基本原则之一,作为未来发展的重要动力源。开放合作在一流大学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将被提升到新的高度。
校企校地合作是学校的传统优势领域,是关键的兴校之路、重要的强校之源。“十三五”期间,学校完成大学理事会扩容,并以理事会平台为核心,打造了能源互联网学院等一批重量级新型合作平台,同时在积极融入北京全国科技创新中心、雄安新区等区域重大战略中实现自身能力水平的提升。
“下一步,学校要面向‘双碳’战略,完善以理事会平台为主体的政产学研用‘五位一体’国内合作体系,拓展产教融合、科教融合深度,服务行业绿色发展,融入区域创新发展,提升整体服务能力,打造校企校地合作新标杆,在特色发展中持续提升社会服务贡献度。”学校对外联络与合作部门相关负责人表示。
初步建成与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相匹配的国际化办学体系,也是“十四五”重点发展任务之一。首先是要大力推进高水平国际化人才培养,“十三五”学历教育留学生在校生规模比“十二五”末增加1.5倍,“十四五”将在此基础上再增加50%。同时要多措并举提升来华留学质量,培养更多知华、友华、爱华力量。
学校国际合作部门有关负责人说:“以进一步推进国际化人才培养为牵引,学校要将国际化全面融入事业发展之中,积极拓展更高质量全球合作体系,加快提高国际科技合作水平,深度参与‘一带一路’构建、全球清洁发展和国际能源治理。”
党建为魂:为事业发展提供坚强根本保证
万山磅礴,必有主峰。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是本质特征,更是必然要求。为“十四五”发展提供根本保证,关键要提高党领导学校各项事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翻开学校“十三五”的成绩单,党建思政工作成效显著。高质量完成上级各项规定动作,成功召开第二次党代会,有效应对新冠疫情等风险挑战,先后获评首批“全国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等,“大思政”格局基本形成……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全面加强,为学校事业的快速发展把舵定向、保驾护航。
打开《规划》,关于党建思政的内容被安排在第三篇9大发展任务的第9个,放在最后,恰恰说明其“定盘星”“压舱石”的引领地位和关键作用。“加强党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全链条打造更高素质干部队伍”“提升基层党建工作质量”“构建高质量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全面加强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以严紧硬实推进全面从严治党”……7个举措环环相扣、递次展开,围绕“全面加强党建思政工作,引领和保障高质量发展”作出系统部署。
同时,《规划》还专章论述要加强党对文化传承创新的领导,提升大学精神文化内涵,增强办好中国特色一流大学的软实力。要坚决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坚持以师生为本、民生为重,加大优化办学资源供给,为促进学校和师生全面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条件支撑。
“‘十四五’学校正处于战略机遇期、发展转型期、改革攻坚期‘三期’叠加交汇的关键历史阶段,任务越繁重,形势越复杂,越是要加强党对学校改革发展稳定各项事业的全面领导,确保华电发展始终在党委坚强领导的科学轨道上行稳致远。”学校党委组织部负责人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