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时期(2026 - 2030 年)是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阶段,高等教育在这一进程中肩负着重大使命。在此背景下,高校编制科学合理的“十五五”规划,对自身发展和国家教育事业进步意义深远。
一、发展基础与形势洞察
(一)发展基础回顾
过去,学校在多方面成果斐然。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攀升,构建起完善的培养体系,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成效显著,学生在各类竞赛中屡获佳绩,就业竞争力和社会认可度持续提高。学科建设进展突出,优化学科布局,内涵建设加强,部分学科影响力提升,硕士学位授权点增加,学科平台不断完善。师资队伍结构持续优化,人才强校战略深入实施,高层次人才增多,教师教学科研水平显著提高。科研能力显著增强,承担众多国家级和省部级项目,成果丰硕,科研平台建设取得突破,为地方发展提供有力智力支持。社会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发挥人才和科技优势,与地方政府、企业紧密合作,在成果转化、人才培训、决策咨询等方面成效显著。
(二)现存问题剖析
然而,与国内外高水平大学相比,学校仍存在差距。学科整体实力有待提升,优势特色学科不够突出,交叉融合不足,与发展目标存在差距。师资队伍建设有待加强,高层次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数量不足,结构和质量需优化,长效机制待完善。科技创新能力有待提高,科研成果质量和转化效率不高,重大项目和标志性成果少,科研平台支撑作用发挥不足。社会服务能力有待增强,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接不紧密,服务深度和广度需拓展,体制机制需创新。内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有待提升,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需优化,资源配置效率待提高,信息化建设水平难以满足发展需求。
(三)形势机遇与挑战分析
国家战略需求为学校发展带来新机遇。“十五五” 期间,国家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乡村振兴、区域协调发展等战略,对高等教育提出更高要求,也为学校发展提供广阔空间。学校应紧密对接国家战略,找准定位,发挥优势,贡献力量。高等教育发展新趋势带来挑战。随着高等教育普及化推进,竞争日益激烈,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对人才培养模式、学科建设、科学研究等提出新挑战。学校需积极应对,加快改革创新,提升办学水平和综合竞争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寄予新期望。学校所在地区处于经济转型升级关键时期,对高素质人才和科技创新需求迫切。学校应主动融入地方发展,加强合作,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
二、指导思想与发展原则引领
(一)指导思想
明确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坚持党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高质量发展,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推进教育现代化,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而努力奋斗。
(二)发展原则坚守
坚持党的领导,确保学校发展正确方向;坚持立德树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坚持质量第一,加强内涵建设;坚持改革创新,激发学校发展活力;坚持服务社会,对接国家和地方需求;坚持开放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三、发展目标与战略任务规划
(一)发展目标设定
1.总体目标
到“十五五”末,学校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显著提升,建成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研、社会服务等方面达到国内同类高校先进水平,为国家和地方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2.具体目标
人才培养:完善培养体系,深化改革,提高质量。新增一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和课程,培养创新实践型高素质人才。
学科建设:优化学科布局,加强内涵建设,提升整体水平。力争新增多个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部分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
师资队伍: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优化结构,提高素质。新增一批国家级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团队,提高专任教师博士学位比例。
科学研究:加强科研平台建设,提升创新能力,产出高水平成果。承担重大科研项目,科研经费增长,成果转化率提高。
社会服务:加强与地方合作,提高服务能力。建立产学研合作基地,推动成果转化,提供智力和技术服务。
国际交流与合作:拓展交流渠道,提升国际化办学水平。与国外高水平大学合作,开展多项交流项目,培养国际视野人才。
(二)战略任务部署
1.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进课程、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加强专业建设,打造一流专业;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建立协同育人机制;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完善教育体系。
2.学科建设提升:优化学科布局,明确重点,加强优势特色学科建设,推动交叉融合;加强学科平台建设,提升支撑和创新能力;加强学科团队建设,引进和培养高水平带头人,打造创新团队;参与学科评估,以评促建。
3.师资队伍强化: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制定优惠政策,吸引高层次人才;加强教师培养培训,建立体系,提升教学科研水平和综合素质;完善评价机制,建立科学体系,激励教师投身教学科研;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弘扬高尚师德。
4.科研创新驱动:加强科研平台建设,打造高水平平台,提升科研实力和创新能力;加强科研团队建设,组建跨学科团队,承担重大项目;加大科研投入,完善激励机制,鼓励高水平科研;加强成果转化,建立机制,推动成果与产业对接。
5.社会服务拓展:加强与地方合作,建立紧密产学研关系,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参与地方规划制定,提供决策咨询服务;发挥人才和科技优势,开展技术研发等服务,推动产业升级;加强继续教育和培训,培养应用型人才。
6.国际交流深化:拓展国际交流渠道,加强与国外高水平大学合作,开展多项交流项目;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推动课程、教材和师资国际化;加强留学生教育管理,提高教育质量,扩大国际影响力;鼓励师生参与国际学术交流,提升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7.校园文化塑造:传承和弘扬学校优良传统和文化精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打造校园文化品牌;加强文化设施建设,优化校园环境,营造文化氛围;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丰富师生课余生活,促进全面发展。
8.内部治理升级:完善学校治理结构,加强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发挥各类组织作用,推进民主科学决策;深化管理体制改革,优化机构设置和职能配置,提高管理效率和服务水平;加强制度建设,完善规章制度体系,推进依法治校;加强信息化建设,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提升信息化水平。
四、保障措施落实
(一)加强党的领导
坚持党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发挥党委领导核心作用,确保学校发展正确方向。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提高凝聚力和战斗力。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二)加强组织实施
成立规划实施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实施和协调推进。制定实施细则,分解目标任务,明确责任分工,确保任务落实。建立监测评估机制,定期评估,及时调整策略。
(三)加强资源保障
加大经费投入,拓宽来源渠道,优化支出结构,提高使用效益。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优化结构。加强校园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办学条件。加强信息化建设,提高信息化水平。
(四)加强宣传引导
加强对规划的宣传解读,让师生充分认识规划意义和目标任务,增强贯彻落实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及时总结宣传好经验、好做法,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五、总结图设计思路
画面主体:画面以学校的标志性建筑为背景,如校门、图书馆等,建筑被金色的光芒环绕,象征着学校在“十五五”规划实施后的辉煌成就。前景是一群师生在校园里欢庆,有的拿着科研成果模型,有的展示着学科竞赛奖杯,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喜悦。
视觉元素:在画面上方,用金色的大字呈现“高校‘十五五’规划圆满完成,迈向新征程”的字样。周围点缀着代表学校各方面成就的元素,如象征人才培养的学士帽、代表学科建设的学科图标、代表科研成果的专利证书、代表社会服务的志愿者标志、代表国际交流的世界地图等。这些元素以飘动的丝带串联起来,寓意学校在各个领域的协同发展。
整体风格:画面风格喜庆、明亮,采用暖色调为主,金色和红色突出成就的辉煌与喜悦。整体构图饱满,充满活力,体现学校在“十五五”规划实施后的蓬勃发展态势,画面比例为16:9。
“十五五”时期是学校发展的关键阶段,机遇与挑战并存。全校师生应紧密团结,以坚定的信心、饱满的热情、务实的作风,努力实现学校 “十五五” 发展目标,为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而不懈奋斗,为国家和地方的教育事业、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